中共副經理劉鶴率團赴美進行中美貿易談判,接著兩國《中美就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》出台,承諾不打貿易戰。消息傳出,全球似乎都鬆一口氣。這個承諾讓原本的貿易戰暴風暫停,但還談不上開雲見日;即使避免了貿易大戰,惟小打小鬧仍難免,而中國國內與週邊國家,仍無可避免的要承受衝擊。
依照劉鶴的說法,這次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,不打貿易戰,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。共同聲明中的重點包括:中國要大幅採購美國的商品與服務、增加農產品與能源進口、保障智慧財產權、鼓勵雙向投資等,雙方將為此保持高層溝通,並派出代表團討論執行細節等。
在看似「和樂」的共識聲明下,其實是含糊的承諾,也沒有任何具體項目、硬性的數字,而且幾乎全部要靠後續談判解決。先前美國代表團到北京談判時提出的「8點要求」幾乎完全消失,例如1年內要減少的貿易逆差數字、北京要放棄對「2025中國製造」的支持等原本外界認為「不可能」的項目,這次都未再出現。取而代之的如增加採購、加強智財權保護等,則是未脫離原本北京釋出的基調。
從這個觀點來看,中國隱然是贏了一局,因為川普原先的「非理性」要求與作為未得逞,最後是回到北京原先就提出的增加採購、強化智財權保障等政策作為談判主軸。至於美國財長說此結果「可視為美國的勝利」,客觀來看不成立,但美方以中國會拿出行動縮減逆差作為美方獲勝理由,也算是給自己不錯的下台階。
務實的來看,也只有在此基調下,雙方才有讓談判走下去的可能性。對北京而言,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、能源或其它任何一種商品、服務,一來是北京作得到,甚至「相當容易」作到,中國其實在去年川普訪中時就已曾給出過2535億美元的採購承諾。
二來以正常經濟發展而言,中國的進口當然是要持續成長;例如國民所得提高,對肉品需求提升,因此對農產品需求必然增加;能源使用與其它商品情況亦相同─增加採購不算屈服美方壓力,頂多只是把原本可能向其它國家採購者,由中央「宏觀調控」變成向美國採購,這種增加採購的承諾,其實還算是「不失顏面、不傷民族自尊心」。
也因此,劉鶴說,雙方在能源、農產品、醫療、高科技產品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,這既能推動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,滿足人民需要,也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逆差,「是雙贏的選擇」。
但在看似得到解決答案的「共識」下,其實還是有波濤洶湧,而且存在著翻船、翻臉的機會。例如中國應向美國增加多少農產品採購才是「川普滿足點」?2成?3成?中國現在已經是美國原油出口的第2大買家,占美國原油出口的2成,反正中國已經是能源消費大國,近半能源靠進口,中國只要把買家改為美國即可,但該增加多少才能達到川普的滿足點?
此外,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仍有相當多的管制,稍微敏感或是牽涉到高科技的產品,不少列為管制,美方可能放鬆管制嗎?如果放鬆似乎違背美國「防範中國追趕」的政策,但如持續管制甚至管制加嚴,則縮小逆差效果就降低。根據美國一家基金會的報告,如果美國將對華出口管製程度降至對巴西的水平,對中國貿易逆差最多可縮減24%;如果降至對法國的水平,最多可縮減34%。
當然,真要追根就源,最難搞與最難掌握的就是那個「川普滿足點」,沒有人知道其滿足點在那裡,而且反覆變化不定;鑑於過往的記錄與表現,終川普任內,中美貿易爭端恐怕只能永遠走在鋼索上了。
雖然中美之間暫時避免了一場貿易戰,所有人都能鬆一口氣;但後續中美談判必然有的增加採購、開放市場,還是會讓中國國內與週邊國家面對一波衝擊。例如中國開放、增加美國貨品(如豬肉)進口,其國內產業當然受衝擊;再如中國改為多向美國多買農產品,巴西、阿根廷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大概就要減少;向美國多進口能源(原油、天然氣),可能俄國、可能中東,能賣給中國的能源就少了。(推薦閱讀:中美貿易戰》劉鶴赴華府談判 美國代表出現劇烈分歧)
當然,與台灣、韓國、日本關係密切的大概是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,中國向美國多買半導體,就會減少向台、韓、日購買;而為了因應此變化,企業的投資有可能被引導到美國投資。待中美後續談判,增加採購清單、數量、方式,及開放進口清單逐漸明朗後,其影響與對企業動向的牽動就會更明確。
相關報導
● 2000億逆差如何解?中興通訊還罰不罰? 中美貿易戰「停戰聲明」遭批細節不明,最終恐讓中國成贏家
● 中美貿易戰懸崖勒馬!兩國達成共識:不打貿易戰,停止互相加徵關稅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9%A2%A8%E8%A9%95-%E4%B8%AD%E7%BE%8E%E4%B8%8D%E6%89%93%E8%B2%BF%E6%98%93%
留言列表